2014-09-30 18:35:02 欽州華圖 www.9hi.org/ 文章來源:廣西華圖
【導讀】華圖欽州華圖同步廣西華圖發布:2015年廣西欽州國考申論提出對策備考:沉著應對重難點 ,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欽州考試交流群】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
2015年廣西欽州國家公務員考試在即,相信很多考生都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伴隨著國考競爭的日益激烈,盡早投入這場戰爭就意味著勝算的可能性更大。時至金秋,為了能夠給更多的考生在備考中提供一絲“清涼”,華圖教育專家將針對考生在作答提出對策題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進行解析,助力考生從容應對!
一、提出對策題的重難點簡介
在國考申論考試中,特別是“市地”級考試中提出對策題出現的頻率是比較高的。但并不意味著“副省”級考試不會出現這一題型,所以考生應全面應對。提出對策題主要測查考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一能力同樣在綜合分析題、貫徹執行題、文章寫作中都會有所涉及,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考生對于提出對策題并不陌生,但是依然得分不高。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很多考生并未抓住提出對策題作答的重難點,在審題環節忽略細節,草草了事;在要點加工環節,簡單對付,要點混亂無邏輯。
二、提出對策題重難點應對技巧
(一)“目有全牛”,注意題型混搭
申論考試是一項能力的大比拼,而這能力的較量中除了要考察考生的歸納概括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字表達等能力之外,也要考察考生作答的靈活性。申論考試本身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種題型都有其對應的解答方法,但與此同時考生也要注意申論考試近兩年都在追求一種綜合性。比如提出對策題已經開始轉型,由原來的“一問”,即單純的提出相應的對策變成“兩問”,即概括原因或問題,然后提出相應的對策。提出對策題將申論作答“靈活性”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這就要求考生在“審題”環節一定要“目有全牛”,對題目的作答問數有清楚的了解。
【題目】“給定資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請的觀察員,請就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建議,呈送市政府有關部門參考。(20分)(2012年市地)
要求:(1)對存在的問題概括準確、扼要;(2)所提建議具體簡明、有針對性、切實可行;(3)不超過400字。
【題目】假定你是一名派到農村的支教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簡要分析希望小學遭廢棄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希望小學遭廢棄問題的具體建議,供上級有關部門參考。(20分)(2011年市地)
要求:(1)對原因的分析準確、全面;不超過100字;(2)所提建議具體、有針對性、切實可行;不超過300字;(3)條理清楚,表達簡明。
【華圖分析】從以上兩個示例可以看出提出對策題的發展趨勢,即題型混搭。它們分別在題目中給予了考生一定的暗示,除了要答全對策的要點之外,還要概括問題或原因。但是真正在考場上的時候,很多考生卻疏忽了這一點,沒有從題干的整體上去審視,導致“委屈”地丟分。所以,考生一定要有“全局”視野。
(二)適度加工要點,高分“手到擒來”
很多考生在進行了一定的訓練輔導之后,基本能將“材料為王”這一作答原則運用得如魚得水,能夠精準迅速地捕捉到材料中出現的要點,但是依然有部分考生得分不高,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要點的加工:
一些考生無要點加工意識,對于找到的要點只是進行逐條書寫,導致要點重復,語言啰嗦,讓閱卷人暈頭轉向,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快速準確抓住得分點;還有一些考生“畫蛇添足”,對于一些要點過度合并,導致某些要點隱藏,或合并之后丟失,所以分值最終平平,很難突圍。所以考生閱讀材料找到要點位置后依然要“一鼓作氣”對要點進行適度的加工,保證要點清晰呈現,條理清晰,邏輯性強。
例如上面列舉出的題目對應的材料有:
4.T市晚報刊發了一批“市民來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問題。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趙家口長途汽車站,發現這里是一個Y字形路段,行駛的車輛由兩條機動車道匯聚到一條機動車道上。引人注目的是,兩條分支機動車道中的一條上緩緩行駛著大量公交車,一輛接一輛,車隊一直排到Y形車道匯流口。劉公鋪橋西這一站點設置在兩條機動車道之間,我和朋友便是在這一站下的車。這里下車的乘客很多,[從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條不同路線的公交車要在這一站停靠。這就使得上下車的乘客特別多,疏散時間增加]①,公交車停靠的時間也就相應增加,而之后需要進站的公交車排隊進站的時間也被延長。我看到排隊等候進站的公交車一直都保持在5輛以上,使得路面擁擠不堪。我從劉公鋪橋西站下來后沿著公交站繞了一圈,[發現并沒有能夠穿過馬路的人行橫道]②。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開外對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幾百米去繞行趙家口天橋]③。這對于在上班時間急著換乘車輛的人來說太費時間,所以我看到絕大部分下車的乘客都徑直走到站點與綠化帶之間的空隙處,在大量的機動車流之間驚險地穿過馬路。這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但與登上天橋再下來相比顯得方便快捷許多。
市民乙:前幾天上午,我去石化總公司附近的體檢中心體檢。事先我從公交網上查詢得知,經過我家小區附近的16路公交車可以抵達石化總公司。乘16路車順利抵達目的地并體檢之后,我按慣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總公司站點等車。等了約20分鐘,來了一輛16路車,卻呼嘯而過,并沒有靠站。我先是誤以為司機甩站,后來無意中看了一下站牌,發現這個站點并不停靠16路公交車。這讓我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心情也被敗壞了,一個朋友說,他經常乘公交車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無回”的。對這類現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為啥不讓乘客有去有回]④?
市民丙:隨著我市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軌道交通網絡不斷向外延伸,遠離中心城區的住宅區越來越多。但是,軌道交通只解決大流量,不能完全解決住宅小區到達軌道交通車站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退回去20年,有沒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那當時是怎么解決的?一是走路,二是騎車。現在為什么沒人走路了?過去走是因為經濟困難,現在幾塊錢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問題;有人想走,[卻發現道路坑坑洼洼或晚上黑燈瞎火,感到特別不安全]⑤。為什么現在騎自行車的少了?因為騎車的成本也不低。現在規范的小區里,自行車必須停在車庫里,每月要交停車費;你想停在公交車站或者軌道交通站點,也必須交停車費,否則很容易失竊,交了錢也不一定保證不丟。此外還“受氣”。現在是汽車社會,不少道路上都沒有非機動車道,即使設有非機動車道,也常常被亂停的機動車占用。于是,原本可以自行解決的“最后一公里”被“黑車”填了空。在公交站點,有不少小轎車、摩托車、電動車等“黑車”聚集。由“黑車”引起的交通事故常常讓人心有余悸。
【華圖分析】這里列舉了部分對策的出處,來展示考生在要點加工上存在的薄弱環節。中括號內是考生在閱讀時找到的要點,但是部分考生對于找到的要點缺少二次加工的能力,對于要點未進行整合,只是逐條書寫,導致答案要點過于分散,要點繁雜,在視覺上和內容上給閱卷人帶來閱讀壓力;同時語言啰嗦,也會導致考生作答空間不足。
基于以上括號內材料,可以將這五點合并為兩點,即①和④合并為要科學設置站點(站點分布要避免車流集中+往返站點要一致),②、③和⑤合并為完善路網設施(設置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安裝路燈)。所以考生在以后的備考過程中要逐漸培養這種合并意識,對要點進行歸類概括。
綜上,希望各位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都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劣勢,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止步不前,華圖教育會繼續陪伴左右,為大家出謀劃策!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幫助,同時廣西欽州華圖預祝各種莘莘學子旗開得勝,過關斬將。
以上為2015年廣西欽州國考申論提出對策備考:沉著應對重難點 的全部內容,更多關于2015國考申論提出對策備考:沉著應對重難點 的信息請關注欽州華圖教育網/欽州人事考試網。
(編輯:admin)貼心微信客服
Q群刷題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