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 16:31:54 欽州華圖 www.9hi.org/ 文章來源:廣西事業單位考試網
【導讀】華圖欽州華圖同步廣西事業單位考試網發布:2022年廣西欽州事業單位招聘每日一練及解析:9月28日,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欽州考試交流群】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
1. 不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越是經濟落后,財政困窘,稅收就越重,而稅收越重,企業負擔越重,企業發展后勁就越差,這反過來又加重了財政的困難。因此必須走出這一“怪圈”。上述“怪圈”現象體現的唯物辯證法道理的是:
A.不同的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不同
B.事物總處于因果聯系的鏈條之中
C.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D.正是由于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的變化和發展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因果聯系是指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因果聯系則是事物普遍聯系中的一種聯系。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聯系。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既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必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題干中,“經濟落后,財政困窘,稅收就越重”與“企業負擔越重,企業發展后勁就越差,財政的困難”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體現了事物總處于因果聯系的鏈條之中。B項正確。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A項: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①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可見,不同的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不同,在題干中未得到體現。A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C項:整體是構成事物的諸要素的有機統一,部分是整體中的某個或某些要素。整體和部分標志客觀事物的可分性和統一性的一對哲學范疇。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區別: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地位和功能不同;聯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題干中未得到體現。C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D項: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統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才能構成事物的變化發展。正是由于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的變化和發展,在題干中未得到體現。D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2. 中國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留下了許多富含哲理的諺語與詩句。下列各項對應準確的是:
A.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
B.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C.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生產矛盾決定著其他矛盾的存在
D.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江水清澈更加覺得月亮與人的距離更近。“高”和“低”、“遠”和“近”都是一對矛盾,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原理,即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A項:“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的意思是羽毛雖輕,積累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東西雖輕,積攢多了也能把車軸壓斷,體現的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A項錯誤。
C項:“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的意思是是黃金沒有完美的,白璧也會有微小的瑕疵,雖然它們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都不影響它們的價值,體現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的原理。C項錯誤。
D項:“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意思是人民的糧倉充足才能顧及到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道榮譽和恥辱,體現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D項錯誤。
3. 清代畫家鄭燮在其創作的七言絕句《竹石》中寫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一詩句主要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B.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
C.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
D.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第二位的原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意思是,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體現了內因的重要性,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B項:質變和量變是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產生質變。B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
C項: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功能,C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
D項: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第二位的原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D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
4. 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說,改革會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園詩,它伴隨著眼淚和痛苦,對這兩句話包含的哲學道理理解正確的是:
A.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B.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事物的性質
D.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說,改革會使人人受益”,說的是永恒發展,體現的是前進性;“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園詩,它伴隨著眼淚和痛苦”,是說這個發展也要經歷曲折,這體現了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A項: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改革使人受益固然會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但題干強調的是“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園詩,它伴隨著眼淚和痛苦”,沒有體現量變和質變關系道理。A項錯誤。
C項: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構成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同一個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題干沒有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C項錯誤。
D項:矛盾雙方指矛盾相互之間對立的兩個方面,題干沒有涉及到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D項錯誤。
5. 下面能體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形存神存——理在事先
B.理在氣先——削足適履
C.掩耳盜鈴——削足適履
D.統籌兼顧——刻舟求劍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第二步,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統一于物質;唯心主義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世界統一于精神。A項中,“形存神存”意思是身體存在,靈魂才存在,身體不在了,靈魂也不存在,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理在事先”是指“理”是萬物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B項:“理在氣先”是指“理”是萬物的本原,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削足適履”是指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屬于唯心主義觀點。二者體現的都是唯心主義,未能體現出唯物主義。B項不符合題意,因此不當選。
C項:“掩耳盜鈴”是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它把人的主觀意志當做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義觀點。“削足適履”屬于唯心主義觀點。二者體現的都是唯心主義,未能體現出唯物主義。C項不符合題意,因此不當選。
D項:“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體現的是聯系的觀點,屬于唯物辯證法。“刻舟求劍”違背了運動的絕對性,只承認靜止,屬于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二者體現的都是唯物主義,未能體現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D項不符合題意,因此不當選。
6. 當今,全國各地城市建設除了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還注重個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這種城市建設思路所體現的哲理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矛盾統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人文、生態、宜居”是各地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標,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注重個性與地方特色及時代氣息,體現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由此可知,這種城市建設思路所體現的哲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A項、D項: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互相依賴、互相聯系。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和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及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主次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題干中“人們除了追求人文、生態、宜居的目標,還注重個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雖然存在兩個方面,但沒有涉及主次問題。由此可知,A項、D項不符合題意。A項、D項錯誤。
C項: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為前提,即一方的存在必須以另一方為前提。題干中并沒有涉及矛盾的斗爭性與統一性。C項錯誤。
7. 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電算化的普及,珠算的價值受到質疑。有人認為珠算該進博物館了;還有人認為,珠算和電子計算機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這反映出:
A.人們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B.真理是有條件的
C.人們的認識具有反復性
D.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認識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論知識。第二步,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從內容與形式上說,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指,不同的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的反映經由經歷、愛好、興趣等主觀性影響而產生差異,即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認識。題干中對于珠算的價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珠算該進博物館了,也有人認為珠算和電子計算機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所以題干的材料體現了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認識。D項符合題意,因此當選。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A項:人們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有一個過程,因為客觀的事物是復雜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所以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也有一個過程。A項說法錯誤,因此不當選。
B項: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條件性。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的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從認識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題干未體現真理的相對性。B項不符合題意,因此不當選。
C項:認識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題干未體現認識的反復性。C項不符合題意,因此不當選。
8.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楊柳枝詞》中寫道:“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這首古詩體現的哲理是:
A.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C.事物是不斷變發展的,要有創新精神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一分為二看問題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題干詩句意思是: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辭《招隱士》是淮南小山作詞。請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來聽聽演唱新創作的《楊柳枝》。首句“梅花”,指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梅花落》曲,次句講的是《楚辭》中的《招隱士》篇。《梅花落》《招隱士》雖是產生于西漢的作品,但長久流傳后世,到唐朝仍為人們所吟唱傳誦。劉禹錫也重視這兩個作品的歷史地位和長遠影響,但他本著文學必須創新的原則,向時人提出:“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由此可見,劉禹錫這首詩體現的哲理是發展的觀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前進、上升的運動。故C項與題意相符,當選。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A項: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個性,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題干沒有體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A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B項: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題干沒有體現物質決定意識。B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D項: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題干沒有體現矛盾的普遍性原理。D項與題意不符,不當選。
9. 當前上班族生活、工作壓力大,亞健康、失眠、易怒,暴飲暴食、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非常普遍。為此,國家衛計委等有關部門建議市民每天發呆5分鐘。過去被公眾輕視的發呆行為,現在成了一種放慢生活節奏,舒展身心的方式。這表明:
A.積極的情緒是一種重要的物質力量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C.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D.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客觀實在性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史觀知識。第二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人類必須先進行物質生產,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精神生產;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③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而題干中主要論述了人們對于“發呆行為”看法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變大由不重視到重視的變化過程,體現了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A項: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切領域里,可以改變一種以上的事物原先運動或發展狀態的各種能力都叫做物質力量,它獨立于人的思維之外,是一種客觀存在。精神力量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中產生出自信、自強的激情與活力,及其與之相對應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而選項A中積極的情緒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A項錯誤。
B項:社會意識分為正確的社會意識與錯誤的社會意識。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阻礙作用。因此,不能只說社會意識的作用是什么,而要指出它正確與否才能判斷它的作用。B項錯誤。
D項:價值判斷是指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價值選擇是指人們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其實質都是社會意識,它們有兩個特性:①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需要、認識事物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②社會歷史性,即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隨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由此可知,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是主觀的,根據主體差異、社會歷史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而沒有客觀實在性的特性。D項錯誤。
10.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在我國和平崛起的進程中,穩定壓倒一切,只有創造了穩定的內部環境,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各項事業才能穩步發展,這句話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矛盾
B.要分清主流支流,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
C.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
D.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第二步,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可以促進其他矛盾的解決。題目中,穩定是社會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能否創造穩定的內部環境決定著對政治、經濟、國防建設等其他矛盾的解決。D項正確。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A項:“重點論”指的是處理事情時要重視和著重解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A項錯誤。
B項:主流體現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主要矛盾,B項錯誤。
C項: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或過程的多種矛盾中,居于支配的地位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非矛盾的主要方面。C項錯誤。
以上為2022年廣西欽州事業單位招聘每日一練及解析:9月28日的全部內容,更多關于2022廣西事業單位每日一練,2022廣西事業單位題庫的信息請關注欽州華圖教育網/欽州人事考試網。
(編輯:網易號后臺)貼心微信客服
Q群刷題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