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1 08:49:01 欽州華圖 www.9hi.org/ 文章來源:未知
【導讀】華圖欽州華圖同步未知發布:廣西欽州公務員面試2014年熱點:將來誰來種地,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欽州考試交流群】 ,更多資訊請關注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
熱點概述
201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發布,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年關注“三農”問題。在糧食產量“九連增”、農民收入“九連快”的背景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些新舉措,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目前,各地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形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業生產,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部分新主體仍存在“虛胖”、名不副實等問題,在集約化、專業化等方面有所欠缺。
一號文件強調,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一號文件提出,把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
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剛超過50%,但農民“市民化”政策的滯后,致使我國城鎮化水平“虛高”。以浙江為例,2011年全省城市化率達到62.3%,但由于有2100萬農民工存在,浙江的實際城市化率大大“縮水”。
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表示:“實現城鎮化的核心因素是人,這要求盡快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補齊‘人的城市化’水平低、質量差的短板。”黃祖輝表示,中國農民工的大規模遷徙隨著經濟版圖的變遷已經顯出弊端,中西部村莊以及鄉鎮的空巢和東南沿海地區鄉鎮的擁擠形成鮮明對比。“在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應該強調就近就地城鎮化,促進中西部城鎮化快速發展。”
有效保障農民財產權利
隨著新型城鎮化展開,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更顯迫切。因為在這一進程中,農民看到的是城市生活的藍圖,地方政府看到的是新的發展機遇,而一些房地產企業看到的則是新一輪“地產熱”、“圈地潮”。
當前在一些地方,城鎮化被簡化為讓農民上樓,結果許多農民“被上樓”。“一些地方政府容易把經念歪,以為城鎮化又可以大規模拆遷征地了。”為此,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依法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同時還提出,要“加快修訂土地管理法,盡快出臺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條例”。
相關評論
@《“家庭農場”為何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引發外界熱議。指導未來農業發展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有何深意?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表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浙江寧波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
從生產實踐看,家庭農場既堅持了以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經營特性,又擴大了經營規模,解決了家庭經營低、小、散問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縱觀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經營,沒有不以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方式始終難以被替代。但隨著農業發展,家庭經營方式暴露出規模過小,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家庭農場無疑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最好方式,既堅持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特性,又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以集約化、商品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經營效果看,家庭農場是培養職業農民、將一批年輕人留在農村務農的有效途徑。由于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會自動實現代際傳承和新老交替。據記者在寧波慈溪采訪發現,為了實現收入最大化,當地多個家庭農場中的年輕人沒有選擇外出務工,而是留在家里務農。家庭農場的規模效應讓這些年輕人在務農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而他們身上也初具職業農民的影子。
與此同時,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也是對工商資本洶涌“入農”大規模、長時間占用農地的一種矯正。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在帶來資本、技術、管理等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規模過大、非糧化經營等問題。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以一個家庭所能顧及的范圍為限,可實現規模經營與精細化管理的有機結合,實現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規模小而無效、規模大而不精的雙重弊病。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登記辦法仍有待明確,相關的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臺。[1]
@《農業創新的前提是“誰來種地”》:農業發展的前途和方向是走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路徑。但實現創新,必須“以人為本”,若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作保障,甚至連基本的勞動力都不足,那么技術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如果加上戶籍尚在農村的大量農民工和外出務工人員,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就相當有限。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很多農村,留守人員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嚴重。
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培養一代新型農民,鼓勵有文化和有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事關農業長遠發展,要作為一項基礎性重大工程來抓”,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集農業科技,提出培育職業農民的戰略舉措,這些都無疑為破解“將來誰來種地”開出了良方。
我們期待,有關方面盡快將這些政策落實到位,拿出更加實在、更加有力的舉措,培育出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試想,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收入也不亞于進城務工,誰還不愿意爭著當“職業農民”?
現在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農民二代甚至三代已經完全對農業提不起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對農民這個職業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農業的弱勢以及過低收益,無法激起創業的激情。
解決“誰來種地”已經是當務之急。對此,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進一步提高糧價、加大投入和培訓的基礎上,還應實現思想層面的創新。無論是農民自身,還是各級決策者和執行者,都應改變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看法,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改變三農相對弱勢的地位,如此,創新之舉才能落地。[2]
@《新型職業農民會是哪些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能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應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心放在懂技術且對農業有著深厚感情的群體上,確保培育新型農民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等部門表示,“十二五”期間每年將培訓百萬新型職業農民。
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陌生”,在農業一線從事耕作的農民幾乎由老人承擔。據農業研究部門對部分省份的抽樣調查,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達到57歲,許多村民說,村里能跑會跳的都出去打工了。
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知識,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而且因為具有規模經營和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優勢,以及由此帶來的較好經營效益,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而傳統農民由于種地規模狹小以及缺乏專業技能等“短腿”,不得不通過打工等其他手段來補充收益,拋荒撂地現象時有發生,其實是一種“兼職農民”。因此,隨著新型職業農民的逐漸推廣普及,將有效緩解并最終解決“明天誰來種地”的難題。
更為重要的是,新型職業農民“懂科技,會經營”的特點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也更利于耕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一句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伴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
那么,誰將成為職業農民的主體?記者曾經采訪過兩名青年農民,一名從西南農大畢業后到四川雙流縣承包了大片農地種植蔬菜,通過幾年摸索,逐漸掌握了當地氣候土壤特點,種出來的蔬菜比別人好許多,農民跟著他收入也增加了,現在好幾個地方都請他去承包菜地。另一名是湖北棗陽的種植大戶,父親帶著兒子種了幾百畝水稻,因為收入好,兩個孩子都愿意種地。
這兩類青年農民很有代表性,一個從專業農校畢業自覺從事農業耕種,一個子承父業不離開土地,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懂技術,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專家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體將是這樣的農村青年,比如,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的繼承人,或者是專業合作組織的領頭人或主力成員,或者是致力于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農校學生等等,以及農民植保員、經紀人、農機大戶、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型人才。
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心放在這一巨大群體上,才能確保培育新型農民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才能確保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未來,也就是培育農業現代化的未來。[3]
模擬題
近年來,在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民工荒”問題的同時,在農村卻出現了“農民荒”。因此,國家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型農場的概念。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參考解析
近年來,經濟發達地區“民工荒”問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然而,人們在關注“民工荒”時,卻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另一種“勞工荒”現象――“農民荒”。有人調侃,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是“386199”部隊――38代指婦女,61代指兒童,99代指老人。這種現象,在全國不少農村也普遍存在,值得引起國家的重視,因為糧食安全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
不可否認,造成當前“農民荒”的背后有著諸多原因。比如,種田收益率低,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滯后,文化生活匱乏,等等。但在這些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雖然如今很多農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很多人卻又戴上了“農盲”的標識,農村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因此,未來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靠專門的職業農民去種地。而職業農民就是指把務農作為一種職業的農民,就像醫生以看病、教師以教書為職業一樣。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的經典定義,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
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培養一代新型農民,鼓勵有文化和有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事關農業長遠發展,要作為一項基礎性重大工程來抓”,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集農業科技,提出培育職業農民的戰略舉措,這些都無疑為破解“將來誰來種地開出了良方。
我們期待,有關方面盡快將這些政策落實到位,拿出更加實在、更加有力的舉措,培育出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
以上為廣西欽州公務員面試2014年熱點:將來誰來種地的全部內容,更多關于廣西欽州公務員面試2014年熱點的信息請關注欽州華圖教育網/欽州人事考試網。
(編輯:admin)貼心微信客服
Q群刷題備考